粮安天下 中原担当——2024河南夏粮生产回眸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soulrig.com 时间:2024-07-19 15:22 来源:河南日报

  “夏风吹动谷连天,麦浪金波万里绵”。风吹麦浪的背后,是每一个盛夏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与人们饮食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大事——夏粮生产。

  夏粮是每年收获的头一茬粮食,夺取夏粮丰收是关键一仗,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安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阳考察时殷殷嘱托:“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全国第一。作为“中原粮仓”,粮和农,始终在河南人心中重千钧。耕地、种子、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河南锚定今年夏粮丰收目标,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减损失,全省夏粮播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单产444.58公斤/亩,较上年增加28.45公斤/亩;总产757.14亿斤,较上年增加47.13亿斤;收获小麦籽粒饱满、品相好、容重高,二级以上小麦占比近九成。

  如今,夏粮实现丰产丰收、质量提升,河南用丰收筑牢产粮大省根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展现中原粮仓的使命与担当。

  党政同责压实扛稳“国之大者”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

  粮食安全是事关十四亿人吃饭的民生大计,历来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国之大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纷纷捂紧“粮袋子”。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指出,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意义非常。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粮食生产是河南的“省之要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农业,必谈粮食生产。

  “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省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的关键一年。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1/4。让中国碗多装河南粮,抓好“三夏”生产,夺取夏粮丰收,重任所系,担当使然。

  农民是种粮的主体,为切实维护基层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省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今年向产粮大县发放奖励资金40.7亿元,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07亿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3亿元,不断调动基层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以地为本,作为孕育粮食的载体,只有保证耕地数量,严守耕地红线才能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省委、省政府坚决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制定印发《河南省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河南省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健全保障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今年年初,将粮食面积和产量任务逐级分解到市县,严格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抓粮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今年,我省夏粮播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

  麦播开始前,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发布2023年麦播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在确保面积稳定的基础上,以提高整地、播种和种子处理质量为重点,着力抓好品种布局、深耕耙压、科学施肥、种子包衣、“四适一压”播种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当地农技人员会同各级小麦专家,深入基层生产一线,狠抓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措施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田间管理是确保粮食丰收到手的关键举措。病虫防治贵在迅速、要在组织、成在精准。夏粮生产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单产提升行动暨防灾减灾救灾现场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作出批示,并深入省农业农村厅、许昌市、南阳市等地调研指导,要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小麦重大病虫统防统治暨防灾减灾救灾现场会。分析研判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控形势和气象灾害风险,全面部署重大病虫害防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针对豫南地区赤霉病暴发流行风险高的严峻形势,省财政提前下达3.89亿元“一喷三防”和8000万元病虫害防治资金,有力支持各地病虫害防控、促弱转壮,促进籽粒灌浆。

  粮食一天不到手,一刻都不能放松。“三夏”期间,中央领导到河南调研,要求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地市调研和安排部署“三夏”生产有关工作。

  省政府召开全省小麦生产和夏收工作视频调度会、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2024年“三夏”工作方案》,对及时高效收好小麦作出具体安排部署,要求提前做出部署、掌握作业信息、精准调度机具、促进机收减损、强化应急处置。

  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三夏”生产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信息宣传、农机调度、农情调度4个工作组,成立9个“三夏”生产指导组。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下发“三夏”农机化生产服务工作和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并成立6个“三夏”农机化生产服务指导组,分赴各地开展服务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统筹谋划、靠前服务、科学组织,扎实做好“三夏”生产工作,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农民增产增收。

  “五良”集成积极践行单产提升

  今年麦收,河南各地接连传来喜讯。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的小麦高产攻关田里,亩产高达875.2公斤;封丘县赵岗镇纸房村种粮大户吕耕珍的麦田里一亩地打了867公斤粮;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王寨村百亩丰产方,实打验收亩产912.6公斤……高产的背后是单产提升行动的落实与落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河南省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迅速响应落实,制定《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以提高粮油综合产能为目标,以稳定粮油播种面积为前提,以提高粮油作物单产为方向,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探索形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

  建良田,土地焕发新活力。丰收和良田息息相关,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支撑性工程,不仅对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抗灾减灾的重要载体。

  今年,我省将新建45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759万亩、示范区1500万亩。今年,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示范区建设小麦高产示范区601个、总面积734.2万亩。

  5月29日,在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放眼望去满目金黄,风吹沃野,遍地流金,早已不见当初“望天收”岗坡地的半分影子。

  “这地都是黄黏土,适耕性差,一下雨就成了泥糊糊,干旱时又成了土疙瘩,以前群众基本只种一季作物。”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祖坤抓起农田里的一把土说,“这典型的岗坡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以前一亩地收不到200斤。”

  地形和土质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限制着内乡县农业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麦田连方成片,每亩地产量1200斤左右,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岗坡低产地“摇身一变”成了绿色高产田,以前不被人看好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育良种,粮食增产有潜力。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河南取得单产、总产傲人成绩的背后,良种是关键密码。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中原农谷”,推动全省农科教、育繁推资源集中布局,努力打造国家级、国际化的农业创新超级联合体。

  6月4日,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的麦田里,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掐下一穗麦子,搓开,金黄饱满的麦粒散落在手中,张新友边咀嚼边赞叹:“今年的麦子可真好啊,湿度也合适。”

  麦田里,联合收割机快速作业。不一会儿,麦粒从出粮口喷涌而出,地头称重车早已等候多时。经农业专家组现场称重、除杂、去水并测重,郑麦136实打验收亩产高达875.2公斤。

  “良种尤为关键,培育好种子、用好种子,才能实现高产、稳产。”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小麦丰优育种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雷振生说。

  数据显示,去年河南有12个品种入选全国主导品种,成为入选最多的省份。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一粒粒被选育出的良种,正在增添我们端稳中国饭碗的信心与底气。

  施良法,普及技术促增产。良种还要配良法,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实施增产技术集成推广行动,不断推动粮食增产单项技术向全过程技术集成转变。大力推进良法示范,才能够把示范田的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把“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

  探索出小麦深耕耙压整地、小麦“四适”播种、后期“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措施。还以“专家+基层人员”工作模式组建省级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精细化技术指导服务,打通了科技下田地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鼓励引导基层探索高产技术集成新模式,种植新方法,为粮食产能提升开辟新的思路。

  用良机,农业生产提质效。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机装备的现代化,河南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机大省。借助新型农机,农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播种用北斗、打药使大疆,封丘县赵岗镇纸房村的种粮大户吕耕珍总是在地里搞出“新花样”。夏收的尾声渐渐临近,吕耕珍的麦田里,麦子籽粒饱满、金黄挺直。

  6月6日,吕耕珍的地里进行实打验收,“一亩地能打867公斤粮食,现代农机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科技实现增产增收不是梦。”望着满载的运粮车,吕耕珍笑逐颜开。

  今年,全省计划新增1万台精量播种机、4000台低损收获机,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支持建设一批日烘干能力100吨以上的烘干设施。为粮食单产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插上翅膀。

  行良制,创新模式筑保障。农业经营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粮食单产提升,必须行良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河南省坚持选用龙头树标杆、强示范、促带动,创新打造百家省重点、千家市重点带动基层万家服务组织的“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重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省农业农村厅还积极抽调精兵强将,搭建大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市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使社会化服务贯穿供耕种、管保收、储运销各环节,向田间地头全覆盖、生产过程全覆盖、农业产业链全覆盖方向迈进。

  粮安天下,“五良”融合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最大化发掘单产提升潜力,河南省将力争到2025年全省粮食产能从1300亿斤迈上1400亿斤新台阶。

  多措并举助力夏粮“丰收到手”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粮食丰收,却不能指望“天公作美”,而是要“人努力”,用千方百计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攻坚克难过难关。如何把千斤的长相转化为千斤的产量,关键就在田间管理。

  4月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期,全省举行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强调要全力加快预防进度,精准指导统防统治作业,最大程度压低病害发生程度。

  为守好我省赤霉病防控“南大门”,南阳全市严防严控,争分夺秒加快喷防进度。

  4月19日,邓州市桑庄镇官路营村,望着雨幕中的麦田,邓州市植保植检服务中心主任张光先轻轻舒了口气。那几天,张光先和同事每天都要跑几个乡镇,忙的都是一件事:现场督导、指导小麦赤霉病统喷统防。好在,雨来之前,邓州全市220万亩麦田基本完成统喷统防。

  据了解,今年以小麦赤霉病为重点,全省组织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全省累计防治病虫害2.5亿亩次,占发生面积的260%,其中赤霉病预防面积1.15亿亩次,有效遏制了暴发流行态势。

  进入5月,又遇大风。全省冬小麦已进入灌浆关键阶段。大风不仅可能使小麦植株倒伏,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更可能直接导致灌浆过程受阻,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月15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查看小麦大风过后生长情况。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为农户提供应对措施,减少田间损失。

  防患未然早打算。“三夏”大忙,既是夺取夏粮丰产丰收的关键期,也是夯实秋季农业生产的基础期。

  为应对“三夏”期间可能发生的灾害天气和小麦集中成熟抢收,各级农机部门制定了应急农机装备储备与调用制度、小麦抢收应急预案。全省组建常态化应急作业服务队716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313个,随时投入应急服务。开展应急演练活动84次。

  各地农机部门提前开展作业机具摸底排查、登记造册,机收前机具作业对接全部完成,跨区作业证发放到位。“三夏”前联合收割机全部检修保养一遍,排查并整改事故隐患1932个。

  针对跨区作业、应急救灾、收获倒伏小麦、机收减损、雨天作业、高质量播种、安全生产等内容,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全省培训24.3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多万份。

  除此之外,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在全省规划建设1000个以上“平急两用”的区域化农机服务中心,着力补上烘干、履带式收割机等短板。今年已建设313个,力争到2027年全部建成。

  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加快建设粮食烘干设施,今年新建烘干设施580台,新增日烘干能力3.7万吨,提升应急烘干能力。

  各方协作强保障。农机、气象部门加强“三夏”信息服务工作,利用气象服务平台发布气象、安全提醒、机收指导等信息,为6万多部手机用户累计发送短信300多万条。利用“气象农事通”小程序,提供精准气象实况、预报、预警信息、气象服务专报。

  中石化、中石油制定落实农用柴油保供方案和优惠政策,设立农机保供加油站,开通送油热线电话148个,成立176支送油小分队,开展“送油下乡”“送油到田”服务,服务农机客户8.6万人次。

  全省农机部门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扎实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确保“三夏”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军烈属、困难户开展优先优惠作业,累计帮扶作业面积69万亩。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是关关难过关关过的科学举措,是凡事预则立的统筹谋划,同时也是劲儿往一处使的共同努力。

  农机上阵夏收跑出“加速度”

  粒粒皆辛苦,丰收多不易。前期我省小麦生长形势总体较好,“天帮忙,人努力”,总产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为将“丰收在田”变成“丰收到手”,省政府召开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析研判当前小麦生产形势,安排部署“三夏”生产、夏粮收购、秸秆禁烧等工作。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多措并举,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多部门协调,助力农机保畅。“三夏”期间,农机跨区作业流动量大,农机保畅要求高。全省农机部门开通农机服务保障24小时热线电话211部,在重点区域、主干道口设立农机接待服务站406个,为跨区机收人员提供小麦机收信息、农机维修网点及相关政策咨询等服务。

  省交通运输厅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联合下发通知,切实做好跨区机收运输服务保障工作,全力护航“三夏”生产。对于有跨区作业证的农机运输车辆,我省将严格执行“一律免费快速放行”的政策;对没有携带跨区作业证的农机运输车辆,实行“容缺办理、免费快速放行”政策。

  全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开设专用通道980条,高速公路各收费站累计免费通行农机运输车辆13万次。交通强化12328+三级调度运行机制,及时处理农机运输咨询70余件,调度高速公路收费站及服务区390余次。

  机收大比武,确保颗粒归仓。农机装备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我省一大批大喂入量、纵轴流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收获质量。

  一年来,全省新增7公斤以上喂入量的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10187台(其中10公斤以上5181台),4公斤及以上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全喂入)3942台,为粮食收获提供了新助力。

  5月23日上午,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镇陈家村的大田里,1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威风凛凛排列成阵,在田间摆起了“擂台”,今年我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这里举行。

  机收减损“大比武”在我省已连续开展了4年,不仅是农机手们一决高下的“竞技场”,还成了进行经验交流的“茶话会”。

  目前,我省小麦机收率达99%以上,机械化不仅让农民告别了劳累的挥镰收割,更因为机收减损技术的推广,成了粮食增产的“无形帮手”。作业质量监测显示,全省平均机收损失率不超过1%,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搭建“农机云”,多方享便利。今年“三夏”期间,“河南农机云”在全省推广应用,作用初显。

  各级农机部门可以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测收割机分布情况、作业情况,及时掌握机收进度。还可以通过平台随时查看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应急作业服务队、烘干中心(点)等信息。机手通过手机APP可查询附近的维修网点、经销商、加油站,参加农技知识学习,“三夏”期间平台农技培训视频累计点播1480次。农户通过手机APP可随时查询附近的收割机,联系机手作业,有效解决农户找机难的问题。

  截至6月6日,“云平台”上线小麦收割机4万多台,117家合作社通过“云平台”对农机进行智慧化管理。通过这个云平台,农机调度更方便,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装备一小步,产业的一大步。今年“三夏”,我省农机“给力”,让种地收粮更省力,“加速跑”的农机为夏粮颗粒归仓注入了澎湃的动能。(于农轩)

  ●全省组织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

  累计防治病虫害2.5亿亩次

  其中赤霉病预防面积1.15亿亩次

  ●全省大规模机收作业历时15天

  投入联合收割机20余万台

  机收率99.8%

  ●今年新建烘干设施580台

  新增日烘干能力3.7万吨

  ●全省夏粮播种面积8500万亩以上

  单产444.58公斤/亩

  较上年增加28.45公斤/亩

  ●总产757.14亿斤

  较上年增加47.13亿斤

责任编辑:王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