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soulrig.com 时间:2008-01-28 14:33 来源:河南日报

——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李成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总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预计,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是2002年的2.5倍。人均生产总值1.5万元,是2002年的2.4倍,由全国第2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6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959亿元,是2002年的10.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支出1868.4亿元,均是2002年的近3倍。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1039亿斤,增长2.8%,创历史新高。工业增加值7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0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1倍和2.2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8.7%提高到84.3%。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8亿元,进出口总值128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4.4倍、2倍和4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分别是2002年的1.8倍、1.7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000元,是2002年的2.3倍,由全国第3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3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12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9.5万人,是2002年的2.3倍。“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跨越,标志着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迈出了坚实步伐。五年来,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铝工业、石油和煤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五年投入省级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31.4亿元,组织实施了426个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49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4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947亿元,是2002年的4.6倍,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超300亿元的5家。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有色工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确立创新型河南建设目标,五年全省研发投入315亿元,年均增长29%。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35家、省级483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19家和330家。在全国率先突破多晶硅产业化、纯低温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输变电装备、电解铝、客车等产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郑麦9023”、“郑单958”、超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96家。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件。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提速。推动文化、旅游、通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45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和南太行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2007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2亿元。建筑业总产值、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分别增长31%和42%。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实行目标责任制,持续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节能降耗和环境综合整治。五年关停小火电机组299万千瓦,脱硫改造火电机组1466万千瓦;关闭小煤矿1036个、小铝土矿92个;淘汰水泥、钢铁落后产能5500万吨和476万吨;关闭取缔污染企业5168家;拆除黏土砖瓦窑场7711个,复垦整理土地17.5万亩;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417平方公里;人工造林1599万亩。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预计2007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5.8%。

  (二)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2005年提前一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全面减轻农民负担。实施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由过去每年缴纳各类税费100多亿元变为现在获得政府补贴50多亿元。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大力推进国家优质小麦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步伐加快,优质小麦播种面积由30%提高到65%,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机耕面积达80%。粮食生产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加快发展。加强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支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和31个生猪调出大县发展,实行奶牛和生猪生产补贴,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省养殖小区达到4400个,规模养殖场户60万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5%提高到4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18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是2002年的3.6倍,从全国第5位跃居第2位。河南正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投入278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1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21.4万公里,居全国第1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投入41亿元,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162.7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并建立了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投入26.7亿元,解决了777.9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44.5亿元,完成4000多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420多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全省实现“户户通电”,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38万户、便民超市2.5万个,解决了180多万偏远地区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问题,重建灾区倒房50.7万间。

  (三)强化基础能力建设。适时调整投资方向,着力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2倍,摆脱了长期低速增长局面。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显著。京港澳、大广、沪陕等高速公路河南段全线贯通,许平南、郑少洛、郑石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路网结构更加完善,全省通车总里程4556公里,由全国第8位跃居第1位。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200万人次。能源、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沁北二期、姚孟四期等大型电源项目建成投用,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4069万千瓦,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50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永城城郊、禹州梁北等一批大中型煤矿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1200万吨。黄河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顺利完成,西霞院、盘石头、燕山水库等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开工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4万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郑州、洛阳等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规模与形象日益彰显。全省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297平方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14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272万吨,新增燃气用户346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2559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34.3%,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是我省历史上城镇化推进最快的时期。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初步形成各展所长、竞相发展格局。中原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编制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速推进核心区建设。郑汴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郑开大道建成通车,郑汴产业带规划加快实施。郑州国际航空港、现代物流中心、黄河公铁两用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2007年中原城市群九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2年的53.9%上升到57%。黄淮四市等地加快发展。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设立专项资金、减免配套、优惠电价、贷款贴息等综合措施,集中扶持黄淮四市发展。2007年黄淮四市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8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高于省辖市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支持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加快发展,沿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扩大扩权县范围,推动经济强县、产粮大县、畜牧业重点县、困难县等加快发展。200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亿元、支出8.3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达到20个,超10亿元的4个。

  (五)强力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98%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与2002年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60%,资产总额增长63%,利税增长2.2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能源、有色、建材、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烟草工业实现全行业整合,工商利税突破16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左右,比2002年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均达70%左右。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19万人。扎实推进“乡财县管”,县乡财政收支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减少73.7%,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9.7万人,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矿产资源整合与改革不断推进。强力推动重要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省骨干煤炭企业占有及控制资源90%以上,重点氧化铝企业占有资源8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地质勘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省市县财政体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展开,支农力度显著增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组建开始起步。全面放开投融资市场。省投资集团组建成立。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上市企业发展到55家,募集资金总额442亿元,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业务快速增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机构、编制均精简25%左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省级审批项目取消60%以上,省市县三级普遍设立行政服务大厅。同时,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交通、城建、供销、公用事业、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也迈出重要步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第二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港澳行等大型商贸文化活动。200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4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6.8倍和3.3倍;近四年引进省外资金340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2家落户中原。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六)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谐中原建设迈出新步伐。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9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0万人;2007年帮助1.97万户“零就业”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974万人,年劳务收入1316亿元。建设领域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取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实现省级统筹。城市低保对象139.4万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低保对象259.8万人。农村五保供养48.1万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0.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25个试点县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开。全省所有市县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六大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469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投入65亿元,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和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惠及1262万学生。投入6亿元,为全省748万农村中小学生统一配置课桌凳。投入80多亿元,建成130个疾病控制和143个医疗救治项目。全省乡镇卫生院基本改造一遍。艾滋病防治救助成效显著。省体育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全省县市基本普及图书馆、文化馆。推出《程婴救孤》、《禅宗少林》、《木兰诗篇》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224枚金牌。民主法制和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推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31件,制定、发布行政规章36件。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加强。陕县支建煤矿“7·29”抢险取得成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省事故死亡人数比2002年下降46.7%,亿元GDP死亡率下降68.8%,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事故明显下降的态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加强,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政风行风明显好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涌现出任长霞、常香玉、李学生、洪战辉、谢延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全省经济持续协调增长之快前所未有,发展质量效益之好前所未有,城乡面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之多前所未有,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河南整体形象显著提升,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积极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的五年。这一时期最坚定的发展思路是推进“三化”、加快崛起。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主旋律,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一时期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强力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最根本的发展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坚持在全面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始终不放松农业生产,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巩固和加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着力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引导黄淮四市以及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加快发展;在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产业联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和多种经济成分全面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最可喜的发展成果是以人为本、民生改善。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民生问题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改善民生问题的成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切实从社会最关心的上学就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入手,为广大人民群众办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事情。这一时期最浓厚的发展氛围是超前谋划、真抓实干。坚持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不少工作率先突破,走在了全国前列;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工作谋划重长远、不搞短期行为,工作推动重细节、不大而化之,工作落实重成效、不停留于一般号召,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认认真真干好每一天,确保各项工作不走过场、务求实效,确保向人民群众的承诺不打折扣、全部兑现。

  各位代表!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我省的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农业基础仍较薄弱,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些地方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个别部门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当前,经济运行中成品油、天然气、电煤等能源资源供应偏紧,部分企业生产效益下滑;市场物价上涨较多,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群众在收入分配、社会治安、住房保障以及医疗服务等方面还不尽满意。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河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推动经济社会进入了科学发展新时期。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两大跨越”,再经过五年的发展,力争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为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夯实基础。

  ——经济强省建设实现新跨越。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到2012年经济总量突破2.5万亿元。工业由大变强,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消费、出口拉动作用稳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改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全社会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和谐中原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00元和6000元左右。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劳动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到2012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左右。林业生态省初步建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协调。

  各位代表!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发展中大省,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率接近35%,投资总额与消费水平都有了相当规模,具备了加速振兴的坚实基础,踏上了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我们相信,再经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一个经济日益发达、文化日益繁荣、社会日益和谐、生态日益文明的新河南,必将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一个更有实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新河南,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各位代表!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都要开好头、起好步。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5%和6.2%。

  三、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加快实施新一轮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性投入,完善动态管理和激励机制,突出抓好654个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680亿元。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战略重组,积极开展行业内企业兼并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支持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超硬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实施装备加工制造、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三大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抓好许继大功率电子、洛阳中硅多晶硅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优势行业技术改造,重点抓好伊川电力高精度铝板带箔、安钢冷轧薄板、洛阳石化聚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向精品化、品牌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建筑业。重点扶持100户现代服务业优势企业发展壮大。继续抓好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加快粮食、农资、出版等重点行业物流发展。加快金融保险业创新发展,争取15家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债券和信托融资规模,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做大做强。深度开发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和南太行精品旅游线路,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景区整体开发。培育大型房地产企业,推动骨干建筑企业集团化发展。积极扩大城市服务消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实施家电下乡工程,对农民购买规定类家电予以补贴。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继续推进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集中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产粮大县,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在1000亿斤左右。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落实好生猪和奶业生产扶持政策。切实抓好“菜篮子”,增加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分类指导,增加并整合支农资金,加快农村饮水、道路、电力、沼气、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三年时间,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通村公路8000公里,解决200万以上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建成1万个农村便民超市、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000个“农家书屋”,实现3911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扶持1万个村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认真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和政策。实施好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技术、高可靠性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技术、治疗性乙肝疫苗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制约我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争取新增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50家以上,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全部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精品钢、大型成套装备、精密模具、光学显示器等一批重大产业自主创新平台。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谋划、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建设项目,保持适度投资拉动。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完成沙颍河、涡河近期治理等治淮骨干工程。着力抓好南湾等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继续推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北段连线、南段布点建设。搞好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工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段。抓好郑州综合交通枢纽、郑州火车站西出口改造等项目建设。确保安阳至南乐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285公里;启动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主要路段改扩建工程;推进信阳至明港等一级公路建设。加快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辟国际货运和国内客运航线。加快推进能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豫北、豫南和陇海沿线火电集群建设,争取新投产装机400万千瓦,开工建设500千伏电网项目15个。继续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和大中型矿井建设,新增煤炭产能480万吨。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形成产能3亿立方米以上。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生物质、风力、太阳能发电。推进天然气、煤层气、成品油等管线建设,配合搞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及下游市场开发利用。

  (五)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正确处理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的关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内涵式发展,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开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电信、金融同城和旅游、文化、广电等资源整合共享。加快郑汴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村庄整合并迁,有序展开产业布局。积极推动城市群核心区建设,加快完善郑州、洛阳等城市新区功能,促进郑洛、郑新、郑许呼应发展。推进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争取2010年全面完成都市村庄改造任务。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把老城区改造与特色街区建设、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优化城区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燃气输配网络,加快县城、重点镇供排水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支持建设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建设宜居城市。

  (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认真做好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支持黄淮四市等地发展。落实好扶持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黄淮四市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和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基地建设。继续在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支持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继续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考评体系,落实奖励措施。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支持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54个县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产业化扶贫和搬迁扶贫等,完成1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实现100万农村人口脱贫。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封古城墙保护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实施好文化精品工程和“五个一工程”,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积极推动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城镇数字电影广场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积极迎战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杂技表演、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咨询、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积极发展移动电视、手机传媒、网络出版等新媒体。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配套关联产业。建立健全文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完善现代文化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搞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好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和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一般艺术院团、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妥善解决资产管理、人员安置等问题。完善对重点文艺院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方式。创新大型文化设施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盘活文化资源。放开发展社会文化产业,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文化旅游和书报刊音像制品分销等文化产业领域。

  (四)着力构建和谐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搞好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五、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从秋季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改造177所农村初中和200所城镇薄弱中小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好36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建设项目。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着重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清理化解工作。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和城市部分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二)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分步实施100个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改造。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机制。抓好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统一实施县级以上医院药品网上招标采购,实现同种药品全省同价。规范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扩大按病种付费试点。开工建设郑大一附院门诊医技楼、郑大三附院和省中医院病房楼项目。

  (三)认真做好就业和收入分配工作。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和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万人,建立“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搞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实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解决好拖欠职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继续做实个人账户。从今年起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水平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把高风险行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逐步将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率达到40%。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全面完成六大国有煤矿581.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落实好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价格监管,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完善对低收入群众补助办法,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五)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和加强城市社区功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做好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法律援助,依法保障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支持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质量。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外事、对台、侨务工作。继续做好统计、气象、地震、测绘、档案、参事、史志等工作。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强化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全面启动林业生态建设。着力推动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空间,优化林业生态建设布局,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全省80%的县市建成林业生态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8.3%。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目标考核奖惩。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财政投入。加快科技兴林步伐,大力推进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产业工程建设。(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今年完成投资61.3亿元,建成林业生态县16个,绿化村镇1万个,新增生态廊道绿化面积55.2万亩,新增造林面积420万亩以上。开展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继续搞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大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

  (二)强化能源资源节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严格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实行以奖代补、强制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实行淘汰落后产能与新建项目挂钩制度。推进电源建设“上大压小”,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发电调度试点。加快淘汰电力、水泥、钢铁、焦炭、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再淘汰小火电机组100万千瓦。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标准,防止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强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年耗能5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工作。加快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推进工业锅炉技术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严格土地管理,引导企业积极利用山地、荒地和劣质地建设项目,减少非生产性用地。继续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加强对闲置和低效土地的利用。搞好关闭砖瓦窑厂土地复垦工作。积极推广新型墙材,县以上城市全面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以各类开发区、工业聚集区为重点,大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基本完成煤炭和铝土矿资源整合,深入推进钼、金、铁等矿种资源整合。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冶炼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加强对贾鲁河、惠济河、卫河流域污染专项整治。编制113个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实施搬迁、停产或限期治理,完成150家铁合金、棕刚玉、电石等企业的污染治理。各类燃煤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并达标稳定运行。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省辖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加装脱氮装置。加快部分省辖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实施一批城市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立城乡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控制和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推动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方案,用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政策,全面推动资源型工业和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示范企业、示范技术、示范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发电、城市中水回用、矿井瓦斯抽采、发电余热制冷等先进技术。着力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大力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带动,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一)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途径优化股权结构。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全面推进商贸、建筑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强信用担保、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建设,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企业素质。大力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深化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认真做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工作,落实个人所得税调整政策,推进增值税转型试点;在县市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制度,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加强和改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逐步推广代建制试点。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与发展。深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2348万亩集体林和宜林地明晰产权、确权发证任务,基本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目标。同时,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促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推进交通、水利、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形成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办好第五届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国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等大型商贸文化活动,积极参办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中心城市、重要产业带、开发区为平台,鼓励和促进境内外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等领域。严格限制引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大通关建设,完善落实外商投资无偿代理制和投资便利化措施。提高签约项目合同履约率,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档次,继续巩固机电、纺织、服装等优势产品出口,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出口。积极扩大原材料和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进口。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培育大型外经企业集团,重点鼓励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企业和大型流通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扩大外派劳务规模。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加强与东西部省份的交流与合作。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风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的协商,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度,提高立法质量。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等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办好行政复议案件。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政出多门等问题,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

  (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切实为社会、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电力、电信等行业服务公开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搞好经济普查、污染源普查和土地调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增强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公仆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健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把各方面工作引导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上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涉及群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意见,做到科学民主决策,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反对虚报浮夸、弄虚作假,力戒浮躁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牢记“两个务必”,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修建楼堂馆所,严格公费出国出境管理,严格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搞好廉政和效能监察。继续抓好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公路“三乱”等方面的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

  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我们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中原儿女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了河南人民加快实现“两大跨越”的坚定步伐!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新胜利!

责任编辑:李俊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